• 新聞資訊NEWS CENTER
    行業動態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稻米品牌化怎一個“賣”字能了

    更新時間 :2016-12-05 16:49:24點擊次數 :1247次字號 :T|T

    麵對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 ,惟有生態優質口感好的品牌大米才不愁賣 ,還能賣出好價錢 ,規模經營者才能實現高產高效 ,因此 ,各地自覺地從賣稻穀轉向賣稻米 ,這是稻米產業轉型升級的標誌 ,從賣稻穀到賣稻米 ,一字之差 ,意義重大 。“品牌化怎一個‘賣’字能了 ?市場就在那裏 ,沒有優質口感好的品種 ,包裝再好再會吆喝消費者也不買賬 ,好品種不能通過標準化獲得高產 ,規模經營農民想增收也難 ,品牌意識必須體現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上海一直在努力 。”上海市農委副主任殷歐說 。

     

    依靠特色品種形成差異化

    上海人愛吃好米 ,不管是地產還是外來大米 ,隻有更好沒有最好,因此 ,上海從2001年起就實施了優質水稻三年推進計劃 ,短短三年時間 ,優質品種由2000年不足10%快速達到87% 。2010年以來 ,繼續圍繞優質稻米的產業化開發 ,主栽品種基本實現了每3-5年周期性更換的目標 ,近三年稻米品質達到農業部頒布優質稻米三級標準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

    “這還是不能滿足上海市民的需求 ,要填補十月十一月市場真空 ,要滿足軟香的口感要求 ,隻能依靠特色品種 ,上海先後培育出以南粳46 、鬆香1018 、青香軟粳等為代表的優質早熟品種 ,最近幾年 ,又培育出‘滬早香軟1號’‘滬早香軟2號’‘滬早軟粳’三個優質特早熟(國慶稻)水稻品種 。”上海市種子管理總站站長夏龍平說 。

     

    以“鬆早香1號”為主導的地產優良大米填補了上海市場國慶稻米的空缺 ,而“滬早香軟1號”等品種除了進一步滿足早上市的要求之外 ,還滿足了上海市民對香軟的需求 ,有了這些優質高產早熟品種 ,上海稻米產業界設想的早中晚三個三分之一品種結構就有了基礎 。

     

    特色品種培育除了科技 ,更需要堅持 。記者從上海市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了解到 ,該所十年前就圍繞“優質”展開選育科研活動 ,2014年開始在上海郊區進行了係列優質國慶稻新品種的栽培試驗 ,通過2015年的三次國慶米食味品嚐會 ,才確定了“滬早香軟1號”“滬早香軟2號”“滬早軟粳” ,為了這三個外觀品質 、產量等綜合性狀和食味口感上佳的優質國慶稻米新品種 ,真可謂十年磨一劍 。

     

    特色品種培育成功之後 ,還得讓消費者了解新品種 ,上海從2010年開始舉辦地產優質稻米品鑒和評比活動 ,到今年已是第六屆 。不久前 ,記者親臨活動現場 ,深深感受到市民品嚐和購買的熱情 ,也體會到打造“上海優米”品牌的不容易 。

     

    在這次活動中 ,18個電飯煲輪流為市民送上35個品牌的大米 ,涉及19個優質高產水稻品種 ,其中15個是上海選育的 。該活動由農技中心 、種子管理總站和上海市水稻產業體係項目組聯合組織,32家企業參與了本次活動 。

     

    品鑒評獎是政府搭台企業唱戲 ,目的是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上海地產優質稻米 ,為規模化經營主體搭建品牌營銷渠道 ,但是 ,品牌農產品推介一怕質量不穩定 ,二怕供貨供不上 ,上海地產優質稻米又該如何經受規模化 、標準化的考驗 ?

     

    用規模化標準化背書優質大米品牌

    上海水稻麵積維持在140萬畝左右 ,而上海市場每天消耗的糧食以萬噸計 ,因此 ,上海圍繞市場真空期 ,主打特早和早熟以及品質口感差異化 ,定位準確 ,也彌補了產業麵積小的競爭劣勢 ,但是 ,優質稻米規模化 、標準化的問題同樣存在 。

    上海是家庭農場的發源地 ,水稻生產家庭農場居多 ,從這個方麵講 ,上海已經具備了適度規模經營的優勢。產業規模化之後帶來的是一係列挑戰 ,最為明顯的 ,是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對優質高產的迫切追求 ,他們更需要通過提高附加值發展壯大 ,選用特色新品種是不二途徑 。

     

    規模化之後如何實現優質品種的標準化 ,是上海稻米產業品牌化的關鍵環節 。

    為了形成上海地產優質稻米的競爭力 ,近年來上海製訂了多個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技術規程和無公害生產地方標準 。上海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糧油科科長顧玉龍告訴記者 ,上海已經對11個優質品種製定了栽培技術模式圖 ,根據模式圖 ,地產稻米的產量 、品質就有了保障 。這些規程和標準的推廣實施 ,模式化栽培技術的應用 ,無疑為優質大米品牌做了背書 。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 ,水稻高產技術推廣不容易 ,優質高產品種示範推廣更難 ,涉及到品種適應性 、農技農藝改良 ,要兼顧高產與生態優質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擺在農技推廣人員麵前的難題 。

     

    上海已經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的做法和目標 ,即圍繞全程機械化作業 ,依靠農機 、農藝密切配合 ,全麵推進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栽培 、機械穴直播栽培 、稻穀機械化烘幹等關鍵技術 ,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5% ,比“十二五”末提高2.6個百分點 。

     

    上海將主推五大關鍵技術 ,除了機械化種植 、良種良法配套模式 、氮磷鉀養分平衡施用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外 ,首推“三三製”茬口模式 。“三三製”茬口模式是上海率先在全國推出的集用地養地相結合和稻麥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為重點的糧食耕作製度模式 ,2016年 ,“麥——稻” 、“綠肥——稻” 、“冬耕養護地——稻”比例分別為41∶33∶25 。

     

    “上海地產優質大米是上海大都市的品牌 ,農技中心有義務舉辦稻米品鑒評比等活動 ,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農技推廣服務抓好標準化種植環節 ,為上海早熟大米的高產優質口感好做好背書 ,缺了這個背書 ,優質稻米品牌化就是空話 。”上海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朱建華說 。

    兆和優品 (編輯 :admin)
    在線谘詢
    在線谘詢
    • 0771-3393286